万平口有群“海边卫士”

最近,到万平口海滨风景区的游客都会发现,一群皮肤黝黑、体型健壮的“海边卫士”活跃在景区里。一旦发现游客有危险,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他们就是7月1日成立的万平口海上救护队队员。
从2002年开始,海上救护队就已经存在。有了海上救护队,在2009年的夏天,游客们可以尽情地在万平口游玩。
■特别的两次面试
这支海上救护队,由9名专业救护队员组成,平均年龄23岁。7月1日至10月1日期间,将一直陪在游客左右。
要想成为其中一员,需经过严格挑选。“他们大部分都有中国救生协会救生员注册证,且属于中级救生员。”万平口管委的工作人员朱志伟介绍说,应聘这份工作首先需要经过两次特别的面试:轻浪的海水中,面试游泳的基本技能,主要看速度和耐力;第二次面试在中浪的海水中,考察他们的游泳水平,确保他们能在涨潮时顺利救护溺水游客。
作为一个“救人”团队,除了要有过硬的水上功夫,还必须要有医疗急救能力、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团体意识。
由于“救护队”只在每年的7月到10月上岗,这就造成人员很大的流动性。在头年的工作结束后,万平口管委会留下当年优秀的救护队员的联系方式,第二年救护队成立时再次邀请他们来参加救护工作。
“之前做过2年的救护员。”喜欢游泳的救护队员庄新贺,去年夏天也是这里的救护员。因为有经验,游泳技术好,今年的救护队成立前夕,他就接到了万平口管委的邀请。“像庄新贺这样的,我们会提前联系,我们的宗旨是宁缺毋滥。”朱志伟解释说。
■救人、找人、捡垃圾成了日常主要工作
一个海上救护中心,两个瞭望塔,成了万平口海上救护队工作岗位。
哨子、望远镜、对讲机、救生圈、救生衣、摩托艇、警示旗、一台电脑是救护人员的工作设备。每天早上7点30分,救护队员会准时到岗训练。沿着万平口的沙滩,跑上2公里,再到海水中的安全海域游个来回。
在万平口的沙滩上,救护队有3个固定岗位,每个岗位上有2—3名救护人员在岗,在岗位负责范围内巡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长期从事这行的队员,自有一套自己的职业技巧。那些喝了酒的、老人、小孩儿成了他们的首要关注重点。
“我们所在的岗位是流动岗。”救护队员庄新贺介绍,工作期间,他们不能固定在一个地点,须来回走动巡逻。
若有安全隐患,救护队员会发出提示。如果游客进入非安全海域游泳,救护队员会吹哨提醒。一旦有人溺水,救护队员会迅速出动,进行搭救。
救护队队长崔恩瑞告诉我们:“如果溺水游客非常危险,会派出2—3名救护人员。一个带着救生圈骑摩托艇先赶到遇难人身边,另外的救护队员用最快的速度游过去,将游客救上岸。”
救护队的日常工作不仅仅是“救护”,更常干的是帮游客找走丢的孩子、亲人。“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多条游客走丢的求助,有找小孩的,也有找大人的。”在旅游旺季,找人的活是家常便饭。“大人还好,广播就可以,碰上小孩,就得亲自出动,根据家长提供的特征四处搜索。”崔恩瑞说。
除了这些基本的工作,捡垃圾也成了救护人员的一项工作内容。去年浒苔爆发时,救护人员天天都在巡逻的同时捡这些外海飘来的垃圾。“现在我们都养成了捡垃圾的习惯,看见就捡!”庄新贺说。
■黄永鹏是队里公认的摩托艇高手
说起救护队中的成员,每个人都有看家绝活。
救护队中的丁一明科长,被救护队员亲切地称为“活天气预报”。
干了6年救护工作的丁科,是队员们的偶像。他凭借丰富的观海经验,加上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能预测暴风潮的活动时间,预知浪高多少。万平口海域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只要有他在,我们总能得知下一秒的天气变化情况。”队长崔恩瑞透露。
每天早上8点,丁一明准时到岗位,一整天都在海边,盯着海域的变化动静,分析潮汐状况。把观测到的新情况,及时更改大屏幕上的滚动字幕,或通过广播的形式,告知游客。晚上 8点,到了救护队的下班时间,他还要继续逗留至10点。
“上午去开会之前,还告诉我们大概8分钟后会下雨,真邪了,现在真的落雨点了。”顺着崔恩瑞的手指的方向,往屋外一瞅,可不是嘛,天空下着小雨,地面早已被打湿。
队员黄永鹏,是队里公认的摩托艇高手。“他一骑上,飞快!”崔恩瑞一脸兴奋地讲道,若遇紧急情况,黄永鹏将驾驶着摩托艇,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出事地点。
之前有过驾驶基础的他,经过万平口管委的培训,成为队员中驾驶摩托艇的一“大拿”。“时速能达到七八十公里!”曾经被载过一次的朱志伟补充道。
最让队员们竖大拇指的是黄永鹏的近乎90度拐弯。“嗖得一下,一个直角弯,又稳又准,相当漂亮!堪称海上漂移!”队友庄新贺用手比划着,解释道,摩托艇的灵活性大,启动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将它开到离遇险人的适当距离,在正确的角度将救生圈抛出,保证遇险人能拿到。
■庄新贺早就被万平口管委“预定”
庄新贺,是救护队中游泳最好、学历最高的成员,目前在哈尔滨一所大学读研。
“游泳是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今年25岁的庄新贺,打小就下水,大学里又专门学过游泳,凭借扎实的功底以及两年的工作经验,在6月下旬,就已被万平口管委“预定”。
“因为他去年在我们这里做过,有扎实的游泳功底、一定的急救知识,关键是责任心强,所以救护队成立前夕,就给他打电话发出了邀请。”万平口管委的朱志伟告诉我们。
一旁的队长崔恩瑞抢话说:“这个是‘有史可考’的。去年夏天,他自己就在这救过一个人。”这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去年夏天。
去年8月底的一天,庄新贺正在海边四处巡逻,处于职业的思维,他盯上了一位老汉。
“那个老人有70多岁的模样,独自一人在海边溜达,让人担心。”庄新贺回忆说,发现老人无人陪同后,他的眼睛就没敢离开过老汉。不一会儿,老汉下水了,而庄新贺的心也揪紧了。
原以为老汉只到浅水就行了,没想到到了离岸有10多米的地方,进去之后就没再露头。看到这种情况,庄新贺箭步冲向水中,将老汉拖到沙滩上。
“当时正满潮,水最深了。一般会游泳的到水里会露个头,但老人没露,有溺水迹象。”庄新贺说,还好,老汉被他及时发现,得救了。
- 快捷查询
- 渔家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