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修学旅游岂可因噎废食

时间:2013/7/27 8:26:06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高舜礼    
    在韩亚空难事件发生后,蠢蠢欲动地要收紧修学旅游的若干思维和举措,不仅逻辑上是拧巴的,政策导向也是与国家矛盾的,应对策略更是与国际逆反的

    □高舜礼

    修学旅游遇到麻烦了!

    这个麻烦缘于韩亚航空公司的空难,未曾想其冲击波竟带来了对修学旅游的疑问。就像是禽流感爆发以后,为预防疫情肆虐蔓延,不仅宰杀了鸡鸭,还勒令猪牛一同服药,人类也要限制食用肉类了。

    修学旅游问题被韩亚航空空难连累,是由于机上有不少赴美国修学旅游的中国学生,因此而部分遭遇了伤亡。不少极富社会责任感者作了沉思状,觉得教训之一是修学市场有点儿滥,假若不能如此轻易出国,岂不就可消灾免祸?或许由于参与该事的善后,有关学校牵扯进不少精力,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被添堵了,于是乎,上述亡羊补牢的反思正合其意,便正襟危坐地出来发声,今后不得借修学名义出国,违者将受到什么查处云云。

    何谓修学旅游?这是一个外来词汇。中国的通俗说法是“游学”或“访学”。今年初国家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称之为“研学旅行”,但“修学旅游”一词的影响远超过“研学旅行”,它是指把旅行与访学、观览、观摩、交流、体验等结合起来,通过户外活动把学习内容包括进去,达到与校内教育互补互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国家对研学旅行是啥态度?休闲纲要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这个态度和导向是再明晰不过了。

    修学旅游在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根深蒂固。最典型的当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把书本知识与课外学问结合起来。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徐霞客独行天下,诸多先贤躬行实践,都说明书本以外“别有洞天”。今天的学校教育似乎没有那么开阔,学生整天坐在教室听讲,学习内容就是各种书本,目标是要考一个高分数,这似乎不应是学校教育的全部。

    修学旅游在全世界已蓬勃发展,红火兴旺。韩国、日本、欧美,几十年来就一直有较大规模的修学旅游,前往中国修学已有固定线路、参访要求、接待标准,反映到我国入境客源结构中,也有了修学旅游的客源细分。修学旅游在外国所以受到重视,是与正确认识其重要功能密不可分的,把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必修课,即使遭遇一时半会儿的挫折,也绝不会退缩和动摇。中国25年前也发生过与修学旅游相关的恶性交通事故,1988年沪杭外环线发生了一起列车相撞事故,造成日本旅客27人死、9人重伤、28人轻伤,他们来自一个来华修学旅行团,除1人是老师,其他均是16岁以下的孩子。在事故妥善处理后,日本并没有因此收紧或控制修学旅游,中国沿海地区每年仍大量接待日本修学旅游团。

    不难看出,在韩亚空难事件发生后,蠢蠢欲动地要收紧修学旅游的若干思维和举措,不仅逻辑上是拧巴的,政策导向也是与国家矛盾的,应对策略更是与国际逆反的。近些年,这类现象在很多领域屡见不鲜,一旦有事故发生,便就大张挞伐,群起而攻之,似乎就得举一反三、矫枉过正,而根本不管什么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以至鸡鸭患病、猪牛遭殃。还一切都觉得理直气壮,顺其自然,似乎就该如此。殊不知,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招数往往用得不当,实质是因噎废食,明显违背基本规律或政策导向,只是由于所谓事出有“因”,客观上也确能找出一些滥和乱象,就竟能堂而皇之、明火执仗,而无人质疑,无人抗争,于是乎就可似是而非、将错就错下去,实际上成了国家政策实施的绊脚石,造成了以小能搏大、以卵能击石、以部门能抗衡国家的咄咄怪事!

    多年前,有青少年教育专家传出的一则消息,曾令国人忧心忡忡一阵子。说的是在一次中日两国学生的联合夏令营中,中国学生在诸多方面赶不上日本学生,从而引发了教育界与社会各界的忧思,这种差距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弥补才能赶上,中国未来能够坚强吗?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修学旅游应该是一个有益途径,那为什么还“前怕狼,后怕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恐怕是与一些方面和单位怕担责任有关。为了给国家培养真正堪用之才,而不是念完书本就毕业,似乎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应该尽点儿责任、担点儿风险。否则,关起校门让孩子谈理想,不敢让学生走出校园一步,到头来培养出的肯定不是搏击大海的海燕,而只能是笼中供养的金丝雀。什么样的炎黄子孙才能担负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义务教育阶段,恐怕主要应由学校和家庭来担责。

    韩亚空难扯出的修学旅游,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思考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来思考。一是我们的学校该怎么办,学生该如何培养,是关起门来搞应试教育,还是应适当开门办学,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二是怎么看待修学的责任?是学校的义务,还是家长的责任;是义务教育的范畴,还是非义务教育的内容;是应该逐步地推而广之,还是应尽量控制在小范围。目前由于不清楚具体政策界限,故出现了对修学旅游的简化、俭省与控制。三是怎么看待修学旅游的所谓市场化?如有的地方新近规定,不得与境内外文化和旅游公司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修学形式的体育、艺术、科技教育境外交流活动。这个规定看似简单,落实起来恐非易事,除了慈善机构或公益行动,在国外能够轻易找到这样的机构吗?外国来华修学旅游大多是选择旅行社,我国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也允许交由旅行社承担,为何唯独修学旅游就不行呢?四是修学旅游该走向何处,是把它限定得越小越好,还是应重点解决现存的问题,争取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发展环境与空间。其实,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说得已很清楚,将鼓励组织、逐步推进修学旅游,重点是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因此,任何阻碍修学旅游发展的思维和举措,都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都是应该予以坚决纠正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很善于讲故事,从他对童年的若干记述中,我们应该明白,少年时的一次经历、一个印象,可在无瑕的心底埋下永生的种子,萌发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一次出国的修学旅游,对很多孩子是第一次,不论是参与学习交流活动,还是漫无边际的游览闲逛,都会在幼小脑海和心灵铭刻下深深的烙印。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第一次来得早些会更幸运。我们期望教育者能够赞同这个观点,更能奉行和推动这个观点,让修学旅游走得既好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