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五莲科学发展路:生态优先成就森林五莲
时间:2013/6/3 9:34:54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孙秀岭 姚广宽 董卿 娄和军
五莲之夏,山峦起伏,植被苍翠,林果飘香。
过去三年,五莲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实现跨越的同时,森林覆盖率达到52%,提高了7个百分点,果树发展到40万亩,茶园达到2.29万亩,分别增加24万亩和2.1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果品面积达到一亩多。
以“森林五莲”建设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为灵魂,五莲在科学跨越发展进程中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良好生态是生存发展“命根子”
2010年的五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节点。
新的县委班子上任,百姓密切关注,都想看看新班子有啥“高招”。走乡村、访农户、进企业,新班子密集调研半年后,提出建设“森林五莲”、重振林果大县雄风。
新目标激起千层浪。良好的生态,是五莲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集中精力抓林业,会不会被别人甩得更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远水如何解近渴?
五莲,因五莲山而得名。这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但山多地少、土质瘠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回望发展历程,五莲靠林业起家,依林业发展,因林业出名,建县以来,五莲走了一条以林为主的发展路子,逐步摆脱了贫困,改变了落后面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发展与保护、“富”与“绿”、当前与长远的种种矛盾,新班子认准了一个道理:良好的生态,是一份宝贵的家业,是五莲的魂,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命根子”。他们广泛宣传,向群众交家底:工业越发展,绿色越珍贵,建设“森林五莲”不仅改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也是百姓持续增收的希望所在,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五莲有个叩官镇,生态优美,林果茂密,但不宜搞工业,GDP上不去,考核常年垫底,不少人望而却步。2007年,王雪燕被任命为镇党委书记,脚不沾地忙一年,排名依然末端。2011年,县里把所有乡镇分为工业主导型、旅游生态型和农业综合型,实行分类考核。从此,王雪燕不再为工业发愁,聚精会神抓绿化、服务业和生态旅游,连续两年考核排名第一。
王雪燕所经历的苦辣酸甜,是五莲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促成苦甜转换的,是“招商引资是政绩,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也是政绩”这一全新发展理念。
前不久,河北一客商来到五莲,计划投资三个亿建油脂厂,但在项目预评审环节被否决了,原因是污染概率较高。县招商局副局长王西江介绍,2010年以来,他们先后否决了可能污染的项目70多个,涉及资金30多亿元。
“宁肯少上一些项目,宁肯发展得慢一点,也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恢复好,决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丢根失魂。”县委书记马强对此非常坚定。
生态文明拒绝落后生产方式
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人们就会自觉以此为标尺,对原有发展方式进行衡量与矫正。
五莲矿产资源丰富,仅花岗岩的探明储量就达5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国花岗石之乡”。
然而,多年无序开采,野蛮炸山,山体千疮百孔,大量石材被糟蹋。五莲石头品质好,但加工水平低,好石头成不了好石材,只能低价向外卖。五莲石材的门槛极低,前些年只要胆子大,跟村里打个招呼,划个地盘就能干。放眼望去,那些石材加工点,东一堆,西一摊,露天作业,乱石遍野、尘土飞扬。并且,石材冷却液不溶解,对水的破坏性很大,威胁着日照水源地的安全。
如此野蛮生产,与生态文明格格不入。面对多年沉疴,面对复杂利益,县里痛下决心,打响了整治石场的攻坚战。
县石材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许传栋清楚记得2011年的艰难。那年夏天,老许和同事们拿着相关法律文件,冒着烈日,一家一户向那些“小老板”讲政策。顶着诸如“谁关石场就和谁拼命”“雇人上访”等来自各方的压力,在县里的坚定支持下,截至年底,他们依法关停了85个非法采矿点,拆除了100多处违章车间,全部是“零赔偿”。取缔与拆除,不是不要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县里确定了“开采集约化、加工园区化、交易组织化”的思路,投资5亿元,大手笔规划建设了石材产业园,所有开采企业都要依法取得采矿权;所有加工业户入园,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在室内封闭、清洁生产;引导石材企业成立石材协会,统一对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制定参考价格、统一开拓市场和销售渠道。
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吸引了本地规模石材企业全部入园,也吸引了河北、辽宁等企业入驻。他们打算在此“买全国的石头,加工全国的石头,卖全国的石头”,将五莲打造成“中国石材第一城”。
“程总,我们急需1万平方米,麻烦您给优先安排一下。”40多岁的程路江,把短信内容念给记者后说:“看,又有客户来求石材了。过去我求人买,如今人求我卖。”程路江干了10多年石材,一直为好石头卖不上好价钱、好石头不好卖而发愁。去年,他以入园为契机,新上了10套先进设备,改进了工艺,产量提高好几倍,价格提了一大截,但依然供不应求。
石材生产,最让人头疼的是锯泥。过去,对于石材加工产生的锯泥,只能大量埋在地下,有些还排入了河流,污染了环境。县石材协会联系到建材企业易通公司,经过研发,他们以锯泥为原料,生产出了高档轻型墙体材料,产品重量轻、保温好、抗渗优、隔音好、寿命长。如今,多家建材企业抢着来这里谈投资建厂,废料成了香饽饽。
石材业提档升级,老板赚钱,生态受益。县长杜江涛介绍:“过去10年,石材业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才1亿多元,入园后,一年就能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亿多。”
生态文明拒绝落后生产方式。五莲走出了“保护生态就没法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就必然牺牲环境”的认识误区,摒弃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老路,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发展速度没有降低,反而使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让蕴藏在民间的生态力量充分涌流
茂密的林果,曾是五莲农民的“钱袋子”。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出现了“砍树潮”。当时,由于受“红富士”冲击,“五莲小国光”品种老化,出现卖难,赚不到钱,果农砍掉果树后外出打工。那些年,外地退耕还林,五莲却在退林还耕。到了2010年,五莲的20多万亩苹果树所剩无几。农民砍树,既是对效益的不满,更是对土地的失望。在生态与饭碗之间,农民用脚作出了选择。
县林业局局长王浩然,大学学的是林学,毕业后干的是林业,对森林有着深厚情感。在他看来,农民是建设“森林五莲”的主体,如果得不到农民的认同,“森林五莲”只会成为美丽幻影。
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满足农民的现实要求,如何让砍树的农民恢复信心?
2010年,县里接连出台奖励政策,财政每年拿出三四千万元,免费给村民买树苗。王浩然与县镇两级干部划片包干,走村入户,亲自把树苗送到农民手中,在品种选择、栽种质量、技术管理上手把手教农民,以亲身经历与农民一起算眼前账、长远账和经济账:“林果收益是种粮的七八倍,还能赚到旅游钱,林业之中有饭碗,森林里面生黄金”。
不仅如此,县里改变单纯分任务、搞动员、压指标的行政手段,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大户、企业,以独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荒山,由行政推动向企业推动、大户推动转变;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苗木基地,培养适合本地生长的本土树种,统筹抓好前期苗木培育、中间果品加工、后期市场销售等工作,由抓栽种一个环节向抓产业链各个环节转变。县里还大力推行各类组织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捐赠捐建等方式,广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镇村”“森林工厂”创建活动,使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成为五莲文化的亮点。
50多岁的韦学全,是土生土长的五莲人,从小在果园里长大,年轻时贩苹果,赚了“第一桶金”。后来,苹果不好卖,他砍了6亩果树,外出办机械厂。2010年底,“森林五莲”唤醒了老韦心底的苹果梦。他与镇上签了3000亩荒山开垦合同,时隔20年,再次种起了苹果。他带着300多人、20多台挖掘机同时上山,4个月时间,荒山变成了果园。
大旺村的孙宝春,家有600多棵樱桃树,往年都是自己摘下来,到集上去卖,一年能赚3000元左右。生态环境的好转,吸引了许多人来观光旅游。村里抓住时机,搞起了采摘游。如今,老孙既不用费力摘,也不用费心卖,每年就能赚到两三万元。
青山秀水,也是发展优势。五莲发挥山、水、文化、近海优势,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培植,旅游门票收入、旅游直接收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五莲群众不再守着好环境过穷日子。
如今,“森林五莲”的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植树造林越来越受到农民追捧。实践表明,当生态意识变为全民意识,蕴藏在民间的智慧必将充分涌流,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漫步五莲山、九仙山,最吸引人的不是茂密的林果,也不是漫山的杜鹃花,而是岩石之间那一棵棵黑松。黑松,成材极慢,10年时间,直径也长不到8公分,但是,这矮小的黑松,却有着特殊的涵养水源功能,具有极高的水土防护价值。前些年,五莲“挖山不止”、炸山取石,山体被破坏。恢复山体植被,黑松最合适,他们在2010年种上了三万亩。在五莲决策者眼里,快慢不是问题,何时成材也不是问题,只要有利于恢复生态,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造福一方百姓,就得甘心情愿去干。
那成片的黑松林,不正是新时期“五莲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过去三年,五莲把生态环境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实现跨越的同时,森林覆盖率达到52%,提高了7个百分点,果树发展到40万亩,茶园达到2.29万亩,分别增加24万亩和2.1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果品面积达到一亩多。
以“森林五莲”建设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为灵魂,五莲在科学跨越发展进程中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良好生态是生存发展“命根子”
2010年的五莲,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节点。
新的县委班子上任,百姓密切关注,都想看看新班子有啥“高招”。走乡村、访农户、进企业,新班子密集调研半年后,提出建设“森林五莲”、重振林果大县雄风。
新目标激起千层浪。良好的生态,是五莲的最大优势和特色。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集中精力抓林业,会不会被别人甩得更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远水如何解近渴?
五莲,因五莲山而得名。这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但山多地少、土质瘠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回望发展历程,五莲靠林业起家,依林业发展,因林业出名,建县以来,五莲走了一条以林为主的发展路子,逐步摆脱了贫困,改变了落后面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发展与保护、“富”与“绿”、当前与长远的种种矛盾,新班子认准了一个道理:良好的生态,是一份宝贵的家业,是五莲的魂,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命根子”。他们广泛宣传,向群众交家底:工业越发展,绿色越珍贵,建设“森林五莲”不仅改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也是百姓持续增收的希望所在,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五莲有个叩官镇,生态优美,林果茂密,但不宜搞工业,GDP上不去,考核常年垫底,不少人望而却步。2007年,王雪燕被任命为镇党委书记,脚不沾地忙一年,排名依然末端。2011年,县里把所有乡镇分为工业主导型、旅游生态型和农业综合型,实行分类考核。从此,王雪燕不再为工业发愁,聚精会神抓绿化、服务业和生态旅游,连续两年考核排名第一。
王雪燕所经历的苦辣酸甜,是五莲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而促成苦甜转换的,是“招商引资是政绩,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也是政绩”这一全新发展理念。
前不久,河北一客商来到五莲,计划投资三个亿建油脂厂,但在项目预评审环节被否决了,原因是污染概率较高。县招商局副局长王西江介绍,2010年以来,他们先后否决了可能污染的项目70多个,涉及资金30多亿元。
“宁肯少上一些项目,宁肯发展得慢一点,也必须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恢复好,决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丢根失魂。”县委书记马强对此非常坚定。
生态文明拒绝落后生产方式
当生态文明成为一种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人们就会自觉以此为标尺,对原有发展方式进行衡量与矫正。
五莲矿产资源丰富,仅花岗岩的探明储量就达5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国花岗石之乡”。
然而,多年无序开采,野蛮炸山,山体千疮百孔,大量石材被糟蹋。五莲石头品质好,但加工水平低,好石头成不了好石材,只能低价向外卖。五莲石材的门槛极低,前些年只要胆子大,跟村里打个招呼,划个地盘就能干。放眼望去,那些石材加工点,东一堆,西一摊,露天作业,乱石遍野、尘土飞扬。并且,石材冷却液不溶解,对水的破坏性很大,威胁着日照水源地的安全。
如此野蛮生产,与生态文明格格不入。面对多年沉疴,面对复杂利益,县里痛下决心,打响了整治石场的攻坚战。
县石材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许传栋清楚记得2011年的艰难。那年夏天,老许和同事们拿着相关法律文件,冒着烈日,一家一户向那些“小老板”讲政策。顶着诸如“谁关石场就和谁拼命”“雇人上访”等来自各方的压力,在县里的坚定支持下,截至年底,他们依法关停了85个非法采矿点,拆除了100多处违章车间,全部是“零赔偿”。取缔与拆除,不是不要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县里确定了“开采集约化、加工园区化、交易组织化”的思路,投资5亿元,大手笔规划建设了石材产业园,所有开采企业都要依法取得采矿权;所有加工业户入园,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在室内封闭、清洁生产;引导石材企业成立石材协会,统一对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制定参考价格、统一开拓市场和销售渠道。
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吸引了本地规模石材企业全部入园,也吸引了河北、辽宁等企业入驻。他们打算在此“买全国的石头,加工全国的石头,卖全国的石头”,将五莲打造成“中国石材第一城”。
“程总,我们急需1万平方米,麻烦您给优先安排一下。”40多岁的程路江,把短信内容念给记者后说:“看,又有客户来求石材了。过去我求人买,如今人求我卖。”程路江干了10多年石材,一直为好石头卖不上好价钱、好石头不好卖而发愁。去年,他以入园为契机,新上了10套先进设备,改进了工艺,产量提高好几倍,价格提了一大截,但依然供不应求。
石材生产,最让人头疼的是锯泥。过去,对于石材加工产生的锯泥,只能大量埋在地下,有些还排入了河流,污染了环境。县石材协会联系到建材企业易通公司,经过研发,他们以锯泥为原料,生产出了高档轻型墙体材料,产品重量轻、保温好、抗渗优、隔音好、寿命长。如今,多家建材企业抢着来这里谈投资建厂,废料成了香饽饽。
石材业提档升级,老板赚钱,生态受益。县长杜江涛介绍:“过去10年,石材业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才1亿多元,入园后,一年就能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亿多。”
生态文明拒绝落后生产方式。五莲走出了“保护生态就没法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就必然牺牲环境”的认识误区,摒弃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老路,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发展速度没有降低,反而使质量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让蕴藏在民间的生态力量充分涌流
茂密的林果,曾是五莲农民的“钱袋子”。
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五莲出现了“砍树潮”。当时,由于受“红富士”冲击,“五莲小国光”品种老化,出现卖难,赚不到钱,果农砍掉果树后外出打工。那些年,外地退耕还林,五莲却在退林还耕。到了2010年,五莲的20多万亩苹果树所剩无几。农民砍树,既是对效益的不满,更是对土地的失望。在生态与饭碗之间,农民用脚作出了选择。
县林业局局长王浩然,大学学的是林学,毕业后干的是林业,对森林有着深厚情感。在他看来,农民是建设“森林五莲”的主体,如果得不到农民的认同,“森林五莲”只会成为美丽幻影。
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满足农民的现实要求,如何让砍树的农民恢复信心?
2010年,县里接连出台奖励政策,财政每年拿出三四千万元,免费给村民买树苗。王浩然与县镇两级干部划片包干,走村入户,亲自把树苗送到农民手中,在品种选择、栽种质量、技术管理上手把手教农民,以亲身经历与农民一起算眼前账、长远账和经济账:“林果收益是种粮的七八倍,还能赚到旅游钱,林业之中有饭碗,森林里面生黄金”。
不仅如此,县里改变单纯分任务、搞动员、压指标的行政手段,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大户、企业,以独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荒山,由行政推动向企业推动、大户推动转变;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的苗木基地,培养适合本地生长的本土树种,统筹抓好前期苗木培育、中间果品加工、后期市场销售等工作,由抓栽种一个环节向抓产业链各个环节转变。县里还大力推行各类组织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捐赠捐建等方式,广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镇村”“森林工厂”创建活动,使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成为五莲文化的亮点。
50多岁的韦学全,是土生土长的五莲人,从小在果园里长大,年轻时贩苹果,赚了“第一桶金”。后来,苹果不好卖,他砍了6亩果树,外出办机械厂。2010年底,“森林五莲”唤醒了老韦心底的苹果梦。他与镇上签了3000亩荒山开垦合同,时隔20年,再次种起了苹果。他带着300多人、20多台挖掘机同时上山,4个月时间,荒山变成了果园。
大旺村的孙宝春,家有600多棵樱桃树,往年都是自己摘下来,到集上去卖,一年能赚3000元左右。生态环境的好转,吸引了许多人来观光旅游。村里抓住时机,搞起了采摘游。如今,老孙既不用费力摘,也不用费心卖,每年就能赚到两三万元。
青山秀水,也是发展优势。五莲发挥山、水、文化、近海优势,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培植,旅游门票收入、旅游直接收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五莲群众不再守着好环境过穷日子。
如今,“森林五莲”的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植树造林越来越受到农民追捧。实践表明,当生态意识变为全民意识,蕴藏在民间的智慧必将充分涌流,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漫步五莲山、九仙山,最吸引人的不是茂密的林果,也不是漫山的杜鹃花,而是岩石之间那一棵棵黑松。黑松,成材极慢,10年时间,直径也长不到8公分,但是,这矮小的黑松,却有着特殊的涵养水源功能,具有极高的水土防护价值。前些年,五莲“挖山不止”、炸山取石,山体被破坏。恢复山体植被,黑松最合适,他们在2010年种上了三万亩。在五莲决策者眼里,快慢不是问题,何时成材也不是问题,只要有利于恢复生态,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造福一方百姓,就得甘心情愿去干。
那成片的黑松林,不正是新时期“五莲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上一篇:傅疃河口将建湿地公园
- 快捷查询
- 渔家导航
推荐客房Guest 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