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百余专家学者齐聚五莲山 探究金学“哥德巴赫猜想”
杜鹃花含笑喜迎嘉宾。5月11日上午,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130名专家学者齐聚五莲山,探究“金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继2000年第四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五莲举办的又一次“金学”盛会。
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山东省《金瓶梅》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五莲山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研讨会历时三天,自5月11日开幕至13日结束,主要议题包括近十年《金瓶梅》研究回顾与思考、《金瓶梅》文本研究、《金瓶梅》文化研究以及五莲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研究。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黄霖,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金瓶梅》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进德等金学大家出席开幕式,五莲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强致欢迎词,中国作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存葆致辞,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黄霖致开幕词,中国大陆代表袁世硕,港台代表陈益源,海外代表铃木阳一发表了致辞。县政协主席郝善双,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马学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林杰,县委常委、副县长迟玉国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的五莲县,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距今4800年前的丹土遗址,曾是亚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穿境而过的齐长城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九仙山下的丁公石祠被考证为《金瓶梅》创作遗址;万历皇帝敕建的五莲山光明寺是明代皇家四大名寺之一;隐于群山环抱之中的槎河山庄是刘墉家族发祥地;传唱200多年的地方戏种五莲茂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工艺品五莲割花、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轼、蒲松龄、丁惟宁、丁耀亢等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诸多华丽诗篇;近代以来,先后从这里走出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中国国民党元老王乐平,著名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中国首位WTO博士刘光溪,中科院院士葛均波等杰出人士。
五莲县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享有“林果之乡”的美誉,是山东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首批山东省旅游强县。全县林果总面积36万亩,盛产苹果、板栗、樱桃、蜜桃等果品,林木绿化率达到52%。境内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旅游风景区,山东省首个狩猎场黑虎山狩猎场,山东省唯一的硫酸钠型地热温泉管帅温泉旅游度假区,鲁东南最大的滑雪场五莲山滑雪场等旅游景区。
作为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举办地的五莲山旅游风景区,是中国生态旅游试验示范基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省地质公园。景区由隔壑并峙的五莲山、九仙山组成,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五莲山主峰五莲峰海拔515.7米,九仙山主峰卡山垛海拔697米,是鲁东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景区以奇、险、秀、怪、幽、奥、旷七大特色驰名海内外,被宋代诗人苏东坡誉为“奇秀不减雁荡”、“九仙今已压京东”。景区内有各类植物1000余种,植被覆盖率高达90%,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誊。
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成书于明朝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在这部百回巨著中,作者以土豪恶霸西门庆发迹暴亡为主线,第一个把笔触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细致描写了西门庆一家夫妻、妻妾、主仆之间的种种矛盾,多侧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 “兰陵笑笑生”,但这个“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数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明清以来,被列入可能是《金瓶梅》作者的名单多达53人,丁惟宁就是其中之一。
五莲山旅游风景区东南麓丁家楼子村的丁公石祠和仰止坊,为明代万历年间诸城地方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丁惟宁,字汝安、养静,号少滨,诸城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授清苑县令,升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抚直隶。万历十四年(1586年)督饷陕西,授湖广郧襄兵备道副使。因遭诬陷,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一月辞官归里,隐居九仙山,殁后敕授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丁惟宁有六子,以长子耀斗和五子耀亢负有才名。丁耀斗,字虹野,万历乙巳(1605年)科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续金瓶梅》作者。
丁惟宁退归乡里后,“性好山水,游九仙山乐之”,在丁家楼子村建九仙山别业,教子侄课读,寄情山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其长子丁耀斗在此建石室三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丁惟宁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迎惟宁神主入石祠,并在石祠南建仰止坊。
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面阔三间,一门三窗,七檩两梁,重梁双柱,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东西长9米,南北宽5米。门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五字,祠内正堂北壁刻“羲皇上人” 四字,为太原王稚登书。仰止坊与石祠南北相对,宽3.35米,高5.78米。坊之左右各垫双层长方形雕云纹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柱之前后各辅石耳,石柱正面刻对联一幅,上为“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下为“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石坊面额书“仰止坊”三个大字,前题“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公讳惟宁字少滨主人题”,后缀“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斗述”。坊额背面书“山高水长”四字。祠内现存碑刻8块,在石祠建成后嵌入,记述了丁公石祠修建的经过、丁惟宁的诗作、当时地方官员和文人游览石祠后的题咏。从碑刻所记述的时间看,大部分在万历四十年左右,最晚的在泰昌元年(1620年)。
开幕式结束后,9位“金学”专家就自身对《金瓶梅》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发言。在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金瓶梅研究工作展开学术交流,实际参观考察五莲山、九仙山景区及丁公石祠,并就五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进行座谈,促进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也为五莲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快捷查询
- 渔家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