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仨月,一口气挣了14个亿 民俗旅游这张“名片”新在哪
听秦楼街道党委书记迟玉国算旅游账

时间:2009/9/2 7:57:21  来源:黄海晨刊  作者:孟锋    
    “乔家墩子有个炸玉米花的,今夏炸了6麻袋玉米,猜猜他能挣多少钱?4万多。”
    “吴家台村口有家卖烧烤的,十几张桌子,就是啤酒加烧烤,每晚8点到12点,能挣多少钱?最多一晚上11000多元。”
    “王家皂有个搞绿茶的,在家门口支一口锅,现炒现卖,一锅200块,他一天能卖多少鲜叶?100多斤。”
    “肥家庄有家卖旅游纪念品的,一天最多能卖出多少拖鞋?200多双”……
    8月30日上午,记者和东港区秦楼街道党委书记迟玉国聊起民俗旅游,他如数家珍。从6月份开始,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下村看、听、问、查民俗旅游。
    早在6月初,民俗旅游刚升温,迟玉国就给100多名机关干部布置了一道题——— 等8月底旅游旺季一结束,每人都要交一篇关于今年民俗旅游的调研文章。
    要求很简单:不要官样文章,必须实打实下去,写出真东西。
    8月29日,秦楼街道15个民俗旅游村今夏三个月的“掘金数”汇起来,数字很惊人——— 六、七、八三个月,共接待中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个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9%、62%。
    “保守一点说,预计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有望突破16亿元。”迟玉国笑着说。
    从1996年王家皂的六户农民搞起“渔家乐”,后来5个船老大弃船上岸搞旅游,一步,一步,走到今天8万多张床位、2600余户旅游业户,成就了五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就了全国农业办旅游的基地,15个民俗村旅游村各自摸索出一条差异化之路,长成了15张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
    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坐渔家船、干渔家活……秦楼街道民俗旅游正在走向一条从数量性增长到质量上变化、从无序发展到规模性发展的道路——— 直接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近3万人。
    今夏,秦楼街道民俗旅游“井喷”绝非偶然,通过无数次调研,迟玉国认为,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日照旅游大环境有很大提升;市、区各级旅游部门的推介功不可没;秦楼街道、村一直着眼规范提升,从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转变到追求质量上的提高,当然,更长远的,是市委、市政府打造蓝色经济区,打造高端的中国温带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尤其是旨在打造我国沿海独树一帜的阳光海岸带的阳光海岸整治工程,给民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访谈实录
话题一:价格
    原来说每张床位是20元,价格不高,但房间里床位多,那时是靠数量挣钱,今年单就“住”这一项来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增长了百分之九十多。同时,民俗旅游村在吃、住等方面价格增长都比较迅猛。譬如说标准间平均在200元,高峰时能到达360元。空调间的平均每个房间是180元。普通间在160元。
话题二:人数
    今年来民俗旅游村,都必须提前一周订房,尤其周五、周六,晚上12点不少村还有很多游客到处找房间,有的实在找不到了,只好都到五莲、莒县去住。8月中旬有好几个高峰期,五莲、莒县的游客都爆满。
话题三:客源
    每年街道都对游客分布情况做很细的调查,原来集中在省内,周边省游客能占50%左右,省外以河南的游客多,辐射江苏周边。但今年几乎涵盖全国所有的省份,四川、内蒙、新疆、黑龙江,都有自驾车来的。
    我们统计了一下:省内的占35%左右,省外的占到65%,这是名副其实的一个全国市场,还有5500左右的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他们来民俗村感觉很新奇,很新鲜。
    今年的中高档客户也比较多,特别是北京、上海、南京的自驾游客,有的上海客户一住就是七、八天。
话题四:老客
    第一年是新客,第二年再回头,就是老客了,这能占到36%左右,比去年增长 70%,住的时间也长了,平均5—10天,长的半个多月,回头客消费能力高,平均消费为 150元/天。这说明,游客对我们民俗旅游还是很赞赏的。
    比如董家滩就提出了“培育忠诚游客”的口号,从细微环节入手,像对待亲戚一样善待身边实实在在的客人,以心换心,回头客就是这样“回头”的。
话题五:环境
    进入旅游旺季,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到民俗旅游上,1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不分昼夜靠在民俗旅游村,出门在一线工作,进屋在工作一线,实现了交通、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的全天候无缝隙管理,以统一宣传、统一接待价格、统一安排游客、统一菜谱、统一结算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管理和严格的奖惩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各村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在“党员示范户”、“星级民俗户”、“百佳民俗户”等典型示范带动下,各旅游业户基本实现了规范经营、诚信经营。
话题六:拉动
    近年来,我们引导各民俗村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民俗户除在房间内安装空调、独卫、洗浴外,部分民俗户还在房间安装了宽带。各民俗村立足村情,不断丰富、拓展着民俗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融合生态、文化、民俗等因素,开发了赶海垂钓、织网捕鱼、篝火晚会、千人拉大网等特色旅游项目和沙滩摩托、海上游艇等娱乐项目,实现了从“看海”到“玩海”的转变。
    从传统的省内游客、河南游客,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端游客,到陕西、四川、内蒙等地的远程游客;从以往的平日冷淡、周末爆满到全天候市场;从简单的“看海”到内涵丰富的“玩海”,民俗旅游在实现量的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尤其在经济方面拉动力明显加强: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今夏,每个旅游业户保守一点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经营好的超过30万元。
记者反思
    在经济危机、手足口病和流感疫情爆发的复杂背景下,为什么今年日照的民俗旅游偏偏如此火爆?
    这个“华丽转身”,其实离不开四方面的努力:第一:政府营销。近年来,市、区旅游部门和秦楼街道,全力以赴的营销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民俗旅游成了日照市一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第二,部门合力,城建部门整修道路,栽树种花。海洋渔业部门大力发展浅海养殖,确保在“禁海”期间吃上活海鲜。公安、边防部门全力编制“安全网”。相关部门做好海上救助;第三,村级“自治”,这个“自治”,指的是各种村级旅游事务上的自我治理,是村容村貌的自我治理,也是村级服务软环境的自我治理,更是互相抢客等无序竞争自我治理;第四,旅游业户升级。从过去的大通铺到升级成小标间,从过去的一个大“太阳能”,到屋屋上了电热水器,从路旁的大排档到干净卫生的“单间”,这不仅是民俗村旅游设施的升级,更是做市场理念的升级。
    民俗旅游,不可能直接“富财政”,但却直接“富百姓”!